在儋州話里,有關人體五官,五臟六腑的字眼:面,眼,耳,口,頭,發(fā),毛,手,腳,指,指甲,眉,心,肝,膽,肺,腎,脾,腸,皮,屁,屎,尿,肉,骨,血,膿等等,它們都有相當于廣東話的。但是儋州話鼻子的“鼻”字念作KHAT,它與廣東話的發(fā)音bei完全沒有關聯(lián),那究竟是為什么呢?
筆者去年走訪史丹福大學里面的“史丹福東亞圖書館”時,找到一本關于黎語的書,發(fā)現儋州話的鼻khat, 和黎語是同一發(fā)音的。換句話說,khat 就是黎語;如果說儋州話本來是土語逐漸漢化的話,那么為啥以上的什么字都漢化了,唯獨留下一個khat 呢?
儋州話里面可能有更多像黎語的字,暫時沒有充足的資料,不敢妄下定論。記得看過寫海南文昌話的一篇文章,說只有海南文昌話,才有dd濁音(舌頭點在上顎發(fā)音);其實儋州話,越南話,高棉話,泰國話,壯語,韓語都有這個發(fā)音。
所謂“學海無涯”,有時候學得更多時,才發(fā)現自己懂得的東西僅僅是九牛一毛,冰山一角。記得四十年前,筆者讀日語的時候,發(fā)現日語很特別,因為日語的語法是主賓謂(SOV),它把動詞放在后面,跟中文,英文的主謂賓(SVO)有所不同,當時就以為只有日語才會把動詞放在后面;可是后來學到韓語的時候,才發(fā)覺韓語也是跟日語一樣,再深一層研究,原來阿爾泰語系里面的突厥語、蒙古語、通古斯語都是主賓謂的。
儋州話里還有一個音是普通話與廣州話沒有的,這個音就是bb濁音(沒有強烈噴氣),跟普通話b的羅馬注音是不同的,因為沒有相等的發(fā)音,很多在越南的華人都發(fā)不出正確的bb和dd的音,譬如越南話“去哪里”是ddi ddau,讀成li lau。(越南字的dd音是d字的豎直上半部加一小橫)。
其實大多數中國人念英語的B跟D字母時,都是不準確的,把英語的B跟D念成普通話的“必”和“的”是錯的。如果不相信,可以到這個網站去自己印證一下。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5XEN4vtH4Ic&feature=related 或者
http://v.youku.com/v_show/id_XMTQ2NjQzNTI4.html 普通話的“必”相當于法文的“P”發(fā)音。普通話的“的”相當于西班牙文的“T”發(fā)音。